朱慧兰
传承人:朱慧兰
工作单位:广州市皮肤病医院
职务/职称:党委书记/主任医师
科室:皮肤科
传承技术:损容性皮肤病诊疗技术
擅长:损容性皮肤病诊治
简介:
朱慧兰,女,江西南城人,汉族,中共党员。现任广州市皮肤病医院党委书记、广州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副所长,主任医师、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。1989年毕业于江西医学院临床医学系,1997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,获医学硕士学位。2009.09—2010.08 在加拿大进修。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、广州市医学高层次人才,国家级皮肤医疗美容示范基地、光动力治疗康复技术专项培训基地广州市皮肤病医院负责人。先后荣获广东省“五一”劳动奖章、“广东省三八红旗手”、“马海德奖”等。
社会职务:中华医学会激光医学分会第九届委员会常务委员、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第十三届委员会美容学组成员、广东省医学会激光医学分会第七届委员会主任委员、广东省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第四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、广东省整形美容协会副会长、广东省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第十三届委员会常委及学组组长、广州市医学会激光医学分会第二届委员会主任委员。广东省医学会促进老区及基层医学发展专家委员会皮肤科学组组长,在粤赣籍医学专家团皮肤科学组组长。
主要从事于“以变应性皮肤病及光变应性皮肤病的发病机制及诊断治疗”“激光技术和紫外线在激光美容和皮肤疾病治疗中的应用”、“光线性皮肤病的光生物学诊断和治疗”、“Nrf2信号通路及其激活剂在防御紫外线致皮肤光损伤中的机制及应用”等损容性皮肤疾病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。先后承担了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,广州市科技计划重大项目等60余项科研项目。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、三等奖2项,省医学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,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(第一完成人);出版专著教材10部,参编共识指南2篇;发表论文117篇, SCI收录30篇;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。担任《皮肤性病诊疗杂志》编委,《中华皮肤科杂志》《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》及国际杂志特约审稿专家。
详细介绍内容:
朱慧兰教授从事皮肤性病医疗、科研和教学及防治工作30余年,是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、广州市高层次卫生人才,在全国皮肤科学界享有较高学术地位和较大影响力,获行业最高奖项“马海德奖”、“全国麻风防治先进工作者”,及广东省“五一”劳动奖章和广东省三八红旗手。是广州市高水平医院临床重点培育项目、广州市医学重点学科培育项目学科带头人,同时也是中国荨麻疹联盟、国家级皮肤医疗美容示范基地、光动力治疗康复技术专项培训基地负责人,以及损容性皮肤病专病门诊专家组成员。主要从事于“以变应性皮肤病及光变应性皮肤病的发病机制及诊断治疗”“激光技术和紫外线在激光美容和皮肤疾病治疗中的应用”、“光线性皮肤病的光生物学诊断和治疗”、“Nrf2信号通路及其激活剂在防御紫外线致皮肤光损伤中的机制及应用”等损容性皮肤疾病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。团队通过联合光声电、光动力技术、药物以及创新型绿茶水疗法,通过杀菌、抗炎、促进修复、消除瘢痕的作用,减轻皮损局部潮红、灼热感,并抑制末梢神经病理性冲动,达到止痒的效果,清除肥厚的皮损以及表面痂皮、附着物,在辅助治疗痤疮、玫瑰痤疮、脂溢性皮炎、日晒伤等损容性皮肤疾病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。
于2005年省内率先开展“光线性皮肤病的光生物学诊断和治疗”并开设专科门诊,出版了相关专著:主译主审《光皮肤病学》、《皮肤病光疗和光诊断学方法》、《皮肤病光疗指导手册(第3版)》(人民卫生出版社)。参与编写《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5-Aminolevulinic acid photodynamic therapy for acne vulgaris in China(中国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实践指南)》和《慢性光化性皮炎诊疗专家共识(2023版)》。团队利用新技术和新品系,构建了疾病相关的细胞模型和动物模型,解决了光损伤皮肤病研究中高效稳定模型缺失的关键难点,为其机制和临床治疗研究奠定了基础;在细胞和动物模型基础上,对相关的信号通路、作用靶点等进行多维度研究,证实Nrf2 抗氧化信号通路为皮肤光损伤防护新靶点,并率先运用天然植物抗氧化剂(如茶多酚、姜黄素、枸杞多糖等)激活皮肤细胞的Nrf2抗氧化信号通路,防护效果更为全面有效,且价格低廉、容易保存和运输;在机制研究基础上,提出并实施了“光生物学试验+抗氧化+靶向防护”综合性诊疗的新策略,对光损伤性皮肤病患者的预防及诊疗具有重要意。“天然抗氧化剂防护皮肤光损伤的新靶点、新策略及其应用推广”、“基于天然抗氧化剂新靶点对皮肤光损伤的防护策略及推广应用”分别获2022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广东省医学科技奖二等奖。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多家医院皮肤科和防治机构,其开发的含茶多酚的绿茶水简便制备方法,通过公众号、新媒体等手段,指导患者制备和使用绿茶水在家用于光损伤性(包括口罩脸)相关皮肤病的防治,取得良好的效果,有效避免新冠疫情期间患者在医院聚集;这一方法获得“学习强国”等新闻媒介的重点推介,被誉为“成效和示范引领作用显著”。
于2007年广东省内首个开设荨麻疹专病门诊并开展相关基础和临床研究,发现了慢性荨麻疹发病二种新机制,为其针对性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,在细胞、分子免疫方面,采用多种方法系统研究了慢性荨麻疹患者Toll样受体2和4表达、血清IL-15、IL-21、IL-17、IL-23、IL26、IL-35、补体C5a、嗜酸粒细胞活化趋化因子与其相应受体CCR3等因子含量、FOXP3、RORγt基因表达以及T、B、NK细胞亚型与慢性荨麻疹之间关系,发现淋巴细胞亚群失调、多 种炎症细胞因子及补体系统被激活与慢性荨麻疹发生密切关联,并影响到抗组胺治疗的效果,为慢性荨麻疹的免疫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;发展了慢性荨麻疹的多种临床治疗新方案,在免疫增强、病程缩短、复发降低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。“荨麻疹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”和“荨麻疹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的研究及推广应用”在广东省多家医院同行中推广应用并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,分别获2014年度广州市科技二等奖;获2016年度广东省科技三等奖。
先后获省市科技奖励13项,承担先后承担了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,广州市科技计划重大项目等60余项科研项目。出版专著9部,参编高校教材、专家共识和临床实践指南,发表论文117篇, SCI收录30篇;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。任中华医学会激光医学分会常务委员;广东省医学会激光医学分会主任委员;广东省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;广东省整形美容协会副会长;《中华皮肤科杂志》《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》及国际杂志特约审稿专家。